办公电话:0531-68818776
邮箱:1042335123@qq.com
地址:济南市东八区企业产业园33栋8层
地址:烟台市经济开发区长江路200号1号楼25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开篇明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引领和推进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数量和规模上又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调节和优化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基于对职业教育发展整体形势的判断,《实施方案》第三条明确提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一要求抓住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和要害,关键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抓落实,既要有点上的改革和突破,更要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一、正确把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最初和最本质的意义上,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针对经济发展提出的概念和理念。从经济学意义看,它也有多个维度。在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中观层面,主要是指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高质量发展概念和理念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考虑,其微观基础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中观指标是行业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即结构性质量。从宏观看,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化解。基于此,落实《实施方案》,首先需要透彻分析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必然性
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职业大学算起,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80—1998年的探索发展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1.发展进入新阶段:大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决策以来,以大力发展、加快发展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已超过60%,高等教育即将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发展规模不再是主要矛盾,能否上大学也不再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目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才是其基本追求,这就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2.社会文化新期待:高校内涵特色的社会评价
不同阶段人们会有不同的心理期望和目标,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老百姓已经从关注“有学上”转向期待“上好学”,从观察学校规模转向考量教育质量,从倾向“大而全”转为选择“小而特”。因此,一所高校的内涵特色、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成为社会评价的重点,也就是说,社会文化期待高质量的教育。
3.国家政策新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年来,党和国家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领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高等教育领域的“以本为本”,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应用型高校转型等方面更是高招迭起,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引领作用的领域,必须制订相应的政策。因此,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乃题中之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
高质量发展既相对于规模发展,也相对于粗放发展,还相对于外延发展,更相对于低水平发展。而其本身又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丰富内涵。从根本上说,高质量发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发展
内涵和外延是构成事物发展的两种方式,外延发展主要是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这在高等职业教育初始发展阶段是必要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外延发展,内涵发展则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为主要内容。这其中,虽然也包括条件和设施,但发展的重点是体制和机制。
2.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形成特色的重要形式,既包括个体办学特色的打造,也包括整体类型特色的打造,还包括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形成。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创造并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让高职教育办学有类型特点,区域(行业)特色,院校专业特长,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类型。
3.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自2014年起就一直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也于2015年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看,创新是第一动力,唯有贯彻落实了创新发展理念,真正实现了理念、体制、机制、要素和方式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4.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高品质)发展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即将启动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与国家强调的重点校、品牌校、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卓越校建设等也是同向的。强调高水平建设实际就是有质量的水平,强调高品质建设实际就是要有质量基础上的品质。基于这样的理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高目标定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高绩效产出、高品质生活,即“五高”统一的发展目标。
5.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视角看,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形成高效率生产体系,也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获得感,必然要求这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持续推进发展,真正实现类型的不可替代,层次的递进上升,文化的社会认同,从社会价值观上真正实现作为高质量类型教育被普遍理解和接受。
二、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要推动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基础和重心。办好高职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要。关于这一点,《实施方案》第三条开宗明义地阐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即“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的同时,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定位要求。根据对政策文本的理解,笔者将其概括为一个根本、一个重点和一个生长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结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理解为必须抓好“五个一”。
(一)把握一个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职业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按目前政策看,它既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高教类型。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指示精神和系列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三是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本工作,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这既是高等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遵循,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
(二)抓牢一个根本:培养好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决定》到《实施方案》都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为我们做好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了解区域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落实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针对性。二是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三是要坚持专业建设为龙头,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重点,坚持“六业贯通”理念,即办好专业、强化职业、注重学业、重视就业、鼓励创业、成就事业,并在实践中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四是要坚持教学为中心,围绕“优化课表、抓好课程、搞活课堂、重视教材、丰富课余、发展课外”的要求,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化、课程精品化、实训真实化,同时要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化,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五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真正做到“专业面向就业、教学立足就业、管理引导就业”,并充分利用校友、家庭及社会的力量推进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工作,真正把人才培养的结果和成效落到实处。
(三)落实一个重点: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区域终身教育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在履行好培养区域发展迫切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职责的同时,须进一步明确的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其重要职能,其中,为区域中小微企业服务和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则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就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在抓好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学校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贯彻“立地式”研究重点,瞄准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通过单独或合作设立研究开发平台,如研究院、所、中心等,应企业之需,急企业之急,开展专门技术研发和专项咨询服务,努力提高科研工作针对性,努力成为区域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重要依靠力量。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把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作为培养和考核的重点之一,在提升对企业服务能力中体现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教师的贡献。
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需要,这是区域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因此,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要抓好各层次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和职工岗位培训工作,也要抓好专科乃至本科层次的继续教育学历提高工作,真正使高职院校成为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中心。
(四)建强一支队伍:积极推进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既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需求面向,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数量适当、素质精良的专任教师队伍,既要注重现有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也要花大力气引进、充实和扩大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引进和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既要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也要着力培养和打造其研究和开发能力,努力使教师队伍能够教育教学和科技开发一起抓,以适应学校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的需要。
要积极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专兼结合,双师组合和机制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校友网络等途径,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其“双休日工程师”作用,使其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组成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服务,为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贡献,使其成为学校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延长一个链条:为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发挥作用,延长教育链条,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区域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人才、文化、信息、图书等资源,为区域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区域推进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发挥作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科学研究要地、文化建设高地和国际交流重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地处二、三线城市的高职院校更应作为、更可作为、更有作为,应成为这些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和方向。